魑魅魍魎

此條目的主題是妖怪。關於此名稱的其他用法,請見「魑魅魍魎 (消歧義)」。
江戸伊勢屋治助著作《百鬼夜講化物語》的圖片。右邊是魑魅、左邊是魍魎。
魑(ㄔ)魅(ㄇㄟˋ)魍(ㄨㄤˇ)魎(ㄌㄧㄤˇ)[1],是源自中國上古傳說中,在山澤間害人的精怪,原意爲「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」。魑魅和魍魎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。
魑魅:魑同「彲」;魅同「鬽」。魑魅也稱做夔。為山林異氣所生,木石化成的精怪。特徵是人面獸身四足,好魅惑人。
魑:通「螭」,像龍的猛獸,無角,也有一說是山林異氣所生,在深山老林害人的怪物,是為山鬼也。(魑常以魑魅做搭配,單字使用時指「螭」,沒有害人妖怪的意思。 如淳注曰:「今左傳作螭魅、乃俗寫之譌。東京賦作魑、亦是俗字。徐鉉於鬼部增魑字。誤矣。」)
魅:則是百物之精華,也就是世間百物日久吸收天地精華而成精,即天地間的精靈,一般以外貌姣好而吸引人。
魍魎:別稱「罔兩」、「罔閬」。為水中精怪,顓頊幼子,外型如三歲小兒,色赤黑,目赤、耳長、髮潤。喜食亡者肝。此外魍魎可以指「影子外層的淡影」或「渺茫無所依的樣子」,原意爲「山林間交互重疊、晃動不清的影子令人心生懼怕」。
原為古代傳說中的鬼怪,現用作形容各種各樣的壞人。
對聯[編輯]
在古今談概中的唐狀元對有「琴瑟琵琶,八大王一般頭面;魑魅魍魎,四小鬼各自肚腸。」。在明末清初褚人獲的筆記小說《堅瓠集》(堅瓠七集/卷四/唐守之對) 中也記有:「唐狀元皋。出使朝鮮。其主出對。命屬雲。琴瑟琵琶。八大王一般頭面。守之對雲。魑魅魍魎。四小鬼各樣肚腸。朝鮮主駭服。」[2] ;明朝筆記小說《宦遊紀聞》也有記載;此對也曾被金庸小說《射鵰英雄傳》所借用。[3]。
出處[編輯]
中華民國澎湖縣「魑魅魍魎」石敢當,位於白沙鄉的後寮威靈殿。
《國語·魯語下》:「木石之怪曰夔(音魁),罔兩。
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「魑魅魍魎,莫能逢之。」
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索隱引服虔雲:「魑魅,人面獸身四足,好惑人。」
《山海經·四次四經》:「剛山多神𩳁(⿰光鬼,該字在多數文字編碼中無法顯示),其狀人面獸身,一足一手,其音如欽。」
《通典·樂典》:「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,帝命吹角作龍吟以禦之。」
《路史·後紀四》:「蚩尤乃驅罔兩,以肆志於諸侯。」
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「丘聞之︰木石之怪,夔、蝄蛃;水之怪,龍、罔象;土之怪,墳羊。」
《周禮》:「以夏日至,致地示魅。」鄭玄註:百物之神曰魅。
《辭海》:「魑,一種無角的龍。」
《說文》:「魑,若龍而黃。」鄭玄註:魑,猛獸也。
《文選.鮑照.蕪城賦》:「木魅山鬼,野鼠城狐,風嗥雨嘯,昏見晨趨。」
《洛陽伽藍記.卷四.法雲寺》:「當時婦人著綵衣者,皆指其狐魅。」
唐.杜甫〈天末懷李白〉詩:「文章憎命達,魑魅喜人過。」
元.關漢卿《單刀會》第四折:「藏之則鬼神遁跡,出之則魑魅潛蹤。」
三國.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上》 如淳注曰:「今左傳作螭魅、乃俗寫之譌。東京賦作魑、亦是俗字。徐鉉於鬼部增魑字。誤矣。」
參看[編輯]
哪吒傳奇
日本妖怪列表
中國妖怪列表
註解[編輯]
^ 拼音:chī、mèi、wǎng、liǎng,注音:ㄔ ㄇㄟˋ ㄨㄤˇ ㄌㄧㄤˇ,粵拼:ci1、mei6、mong5、loeng5,丑知切、明祕切、文昂切、立養切
^ 《堅瓠集》(堅瓠七集/卷四/唐守之對) :「唐狀元皋。出使朝鮮。其主出對。命屬雲。琴瑟琵琶。八大王一般頭面。守之對雲。魑魅魍魎。四小鬼各樣肚腸。朝鮮主駭服。」
^ 《宦遊紀聞》:安南國遣使來獻朝命程篁墩先生父程某作館伴。使出一對求對:「琵琶琴瑟八大王一般頭腦。」程命其子篁墩先生敏政對時年才數齡對云:「魑魅魍魎四小鬼各樣肚腸。」使驚異自是朝貢不絕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