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云农村故事:难忘岁月——耪地!

分类: beat365在线下载 作者: admin 时间: 2025-07-27 03:02:30 阅读: 7141
庆云农村故事:难忘岁月——耪地!

耪(pang)地

耪地的学名叫锄禾,是传统的耕作技术之一,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‘’,说的就是这活计,它算不得重活,却是庄稼人干得最多的活。

除小麦外,高粱、玉米、红薯等秋作物都需要耪,豆子更要耪,耪一遍不行,至少要耪到三四遍。耪地的目的是为松土、除草,天旱时还有助于保墒。常言说“锄头上有水,锄头上有火”,不管年景旱涝,地多耪几遍都吃不了亏,因而,土里创食的农民总是把它看得异常神圣。如果谁家的地到了该榜的时候还没动锄,让地里长满杂草,是会遭邻里笑话的。

玉米播下后,当破土的新苗长到一拃来高的时候,那遍野的新绿中就会流动起一支耪地的大军,青年,壮年,姑娘、媳妇,随着银锄起落,组成一支锄草协奏曲。

雨水丰润的时候,是耪地最勤的时候。一场雨后,只需一两个夜晚,玉米地里就会咕嘟嘟冒出一层草芽来,并且长速惊人,几天工夫就能把小苗没过去。如不及时铲除,就会和幼苗争养分,影响粮食产量,所以要及时耪地除草。涝时耪地,以中午为好,因为野草的生命力非常强,所谓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中午时分天最热,太阳最毒,能比较迅速地将杂草晒死。所以是天越热越要耪地,可见锄地虽是项简单的农活,却是最艰苦的劳作。

展开全文

耪地的工具锄头,是一把一拃来宽、两挥来长的平刀,中间有弯曲的如鹅脖形状的柄,再安上一个长长的木把,所以锄头又有一个十分文雅的名字:“鹤嘴锄”。锄草也有一定的技巧,正如豫剧《朝阳沟》里栓保教银环耪地时所唱的那样,要“前腿弓,后腿蹬,抓住锄把不放松。”没有正确的姿势,锄头就不听使唤,累人不说,还锄不净草,甚至有可能耪了苗留了草。

《朝阳沟》剧照

耪地既可以正耪,也可以倒耪。正耪时耪一锄往前挪一步,这种耪法速度慢,但可以在前挪的时候充分呼吸,并且伤不到苗。倒耪又叫倒拉钩,耪地时人往后倒着走,锄头可以一口气拉出几十米甚至几百米,速度比较快,但是后脑勺上没长眼睛,稍不小心就会踩上玉米苗。纯正的庄稼把式大多用正耪,步步稳稳当当地前进,只有那些刚刚步入农民行列的毛头小伙子,才会使用倒拉钩遍不。

《朝阳沟》剧照

为了代替这一繁重的劳动,过去还有一种畜拉的耘锄,前面有人领着牲口,后面有人扶着锄掌握方向,比人力要快很多,效果也不错。缺陷是一旦庄稼长墒得过高,就不适宜了,因为玉米长高后会变得很脆,牲口在行进过程中很容易将玉米棵碰折,所以这时锄草,还主要靠人力。

如今,由于除草剂的普遍使用,田间再见不到耪地的农民了。不过锄头还没有像打麦场那样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。一些菜农还偶尔使用它给蔬菜松土除会流草,如果感兴趣的话,不妨到菜农那里看一看,见识一下那有些仙风道骨的鹤支钡嘴锄,唤醒对农耕的些许记忆。

监制:高红星

中心编辑:张凤

来源:《县政协乡村记忆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