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阴王朱徵鍉:为延续爵位,抱养外姓为子嗣,死后被追夺爵位

同年九月,大明战神准许朱徵鍉领取自己的岁禄。根据传统,宗王需等到成年后,方可领取岁禄,而朱徵鍉显然尚未成年,因此这也算是一项额外的恩赐。值得一提的是,自从韩藩第一代郡王襄陵王朱冲炑(音mu)及其兄弟继位起,郡王的岁禄都为一千石,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以米粮形式发放,另一部分则为大明宝钞。朱徵鍉的岁禄也是如此。
朱范(土卬)没有正妻所生子嗣,仅有两个庶子,分别为朱徵钋和朱徵鍉。韩藩的大宗之主寿命普遍较短,少有活过50岁的。韩靖王朱范(土卬)于景泰元年(1450年)去世,享年30岁,随后年仅11岁的朱徵钋继承了王位。由于年幼,朱徵钋在本支宗室中的威望并不高,常常被叔祖襄陵王朱冲炑等人视为无物,遭到欺凌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朱徵钋,对亲情有着极度渴望,他早早便为弟弟朱徵鍉定下了婚配人选——韩府教授周恂之女周氏。天顺四年(1468年)九月,朝廷根据朱徵钋的请求,正式册封周氏为汉阴王妃。原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,然而在册封的传制环节中,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意外。
所谓“传制”,是指在册封使节出发前一天,在奉天殿进行符节、册书和宝印的交接仪式。当天,奉天殿中设有节案、册案、宝案等几案,皇帝亲临现场,文武百官在场见证,册封使节在殿内跪接御制,然后宣读册文。按照惯例,符节、册书及宝印通常会分别安置在节案和册案上,并且用象征皇权的黄伞遮掩。谁知,这次却出现了异常的情况——黄伞从一柄变成了两柄。
土木堡之变,深深烙印在明英宗的心中。此事的发生让他变得异常敏感和疑虑重重。因此,这一微小的变化引起了明英宗的高度警觉,他误以为这是在暗示对被废除的“先帝”——代宗朱祁钰的怀念。愤怒的明英宗情绪爆发,直接追责了负责此次事件的礼部官员,并将礼部仪制司郎中俞钦打入诏狱。
“故事凡节册案一,第用黄伞一覆之,是日覆以二伞。上曰:‘是例出自何年?主之何人?’锦衣卫以遵礼部仪制司文移为言。于是尚书萧晅、仪制司郎中俞钦等各自陈不谨罪。诏下钦锦衣卫狱。”(《明英宗实录》)
次年六月,韩王朱徵钋再次上疏,请求朝廷允许他派内官前往南京祭告祖先,这原本是为了弟弟婚事而向朝廷请愿。然而,明英宗仅答应他在家庙中祭告,并未批准他前往南京。
尽管传制事件与朱徵鍉无直接关系,但冥冥中似乎早已为他安排了厄运。成化元年(1465年)三月初五,朱徵鍉去世,时年不到十七岁,朝廷为他追谥“恭怀王”。但令人困惑的是,朱徵鍉的出生年份至今没有确切定论。
“壬子,韩府汉阴王徵鍉薨。王,靖王之子,母妃平氏,正统戊辰生,天顺丁丑封汉阴王,至是薨,年十七。讣闻,辍朝一日,赐祭葬如制,谥曰恭怀。”(《明宪宗实录》)
根据“年十七”的说法,朱徵鍉的出生应为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然而“正统戊辰”实际应为正统十三年(1448年)。这一时间差使得朱徵鍉的出生日期仍然成谜。
尽管朱徵鍉过早离世,他依然留下了一子一女。成化十三年(1477年),朱徵鍉的独子朱偕汪被册封为汉阴王,朱徵鍉的独女也被封为县主。没过多久,朱偕汪的身世问题却暴露了出来。某些人的揭发指控他并非亲生,而是由周恂收养的外姓孩子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