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眼睛

我們看見物件的方式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:在看見物件之前,我們的眼睛和大腦中會進行一連串的步驟。我們稱之為"視網膜-大腦皮層的途徑",從眼睛開始一直延伸到大腦。簡而言之,視覺的形成是:人類眼睛吸收來自環境的光線,然後將光線集中到視網膜上, 形成最初的視覺印象。然後再由每隻眼睛透過視神經將影像傳到大腦去處理,最後產生我們所謂的"視覺"。光線是我們視覺的基礎。在完全黑暗的環境裡,我們是完全看不見的。
具體來說,物件上必須要有光線,我們才有可能看見它。物件反射光線,然後再經過我們的視覺器官處理。當我們看到一棵樹,我們的眼睛吸收了樹反射出來的光線:這些光線會先穿過我們的結膜和角膜, 再穿過前房和瞳孔, 然後透過晶狀體聚焦於對光敏感(=光敏)的視網膜上。視覺資訊會聚集在視網膜上,並進行分類:視桿細胞負責識別光暗,視錐細胞則負責清晰度和分辨顏色。這些資訊會被傳送到視神經,再由視神經直接傳送到大腦,進行再次評估和詮釋,最後形成我們最終看到的影像。
雖然我們擁有人類眼睛解剖學和其結構的詳細研究結果,但有關我們的意識如何運作的許多問題至今依然無解。因此,雖然我們知道當我們看物件時,大腦的哪一部位運作最為活躍,但沒有人確實了解我們是如何感受這個世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