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八人在贾柳楼跟秦琼结拜:歃血为盟时,两人为何刺臂不出血?这两人在正史中结局怎样?

在《说唐全传》中,三十八人与秦琼歃血为盟时出了状况:有两人刺臂不出血,而这两个刺臂不出血的“兄弟”,在正史中的结局都不是很美好,或者说他们的最后一幕都是悲剧。
据《说唐全传》描述,徐茂公(徐世勣,字懋功,后赐姓李,先为李世勣,后避李世民名讳而改为李勣)、魏征、秦琼都正常举刀,在臂上刺出血来滴入酒内,轮到单雄信的时候,奇怪的一幕出现了:“谁想刺了一刀,并无血出,用力一挤,挤出些清水来。”
还有个谢映登(有的版本为谢应登)也是刺臂不出血,但是正史中找不到他的记载,所以略过不说——据说此人后来成仙了。
在正史中有名(历史原型)且在歃血为盟时刺臂不出血的,还有一个罗成,徐茂公掐指一算,就算出单雄信和罗成一个是青龙星君一个是白虎星君,都是星宿下凡,也没能跟众兄弟走到最后,所以歃血为盟时,都是不出血的。
正史中确有单雄信,没有罗成却有罗士信,这两个人的死因都有争议:单雄信曾在洛阳城外饶过李世民一命,跟随王世充开城投降后,却被李世民下令就地斩杀;罗士信在洺水之战中被曾为瓦岗裨将的刘黑闼俘获(一说为叛变的部下偷袭捆绑送给刘黑闼),当时让罗士信深陷绝境的不是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,而是秦王李世民。
单雄信该不该杀,罗士信是被谁害死,即使熟读两唐书,也难以给出令所有人能能接受的答案,尤其是单雄信,其人品在不同的小说、剧本中的描述也不尽相同,如果小说中的罗成不是以罗士信为历史原型,那么他的人品就真的有些问题了。
隋唐英雄系列小说的版本太多,所以罗成“辜负”的人也太多,尤其是《锁五龙》中单雄信的唱段,很多人听了居然觉得很解气:“见罗成把我牙咬坏,大骂无耻小奴才!曾记得踏坏瓦岗寨,曾记得一家大小洛阳来。我为你造下了三贤府,我为你花费许多财。忘恩负义投唐寨,花言巧语哄谁来?雄信一死名还在,奴才呀!奴才!怕的尔乱箭攒身尸无处葬埋!”
演义小说中的罗成确实冷面冷心,单雄信似乎也不是一点错误都没有,他不跟随秦琼程咬金一同投唐,而是死守在王世充身边,就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演义小说不能当正史来看,同样道理,我们也不能用正史标准来衡量小说人物,于是单雄信的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就出现了反差。
有人说即使仅以正史为依据,单雄信加入王世充的队伍并对王世充忠心耿耿,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:李密并非济世安民之主,他杀害了瓦岗军创始人翟让,并差点连瓦岗元老单雄信、徐世勣一并杀掉,王世充击败李密,实际也是替翟让和单雄信报了仇。
王世充或许没有雄才大略,但他对单雄信是真的好:不但没有因为单雄信是降将而歧视,还封其为大将军——历朝历代的大将军,似乎都是军方第一人。
古代的义士讲究“君以国士待我,我必国士报之”,单雄信在李密夺取瓦岗领导权之后就被边缘化,在王世充那里却得到了绝对的信任和重用,所以王世充不管人品有多差,对单雄信都绝对不差,单雄信自认为遇到了“明主”而不离不弃,这也符合古代的传统道德规范——荀彧荀攸效忠曹操,关张马黄赵效忠刘备,江表虎臣效忠孙权,您能分清谁对谁错吗?
隋末乱世,群雄并起,谁笑到最后谁就是英雄、英主,如果王世充或窦建德击败了李唐而他们建立的大郑、大夏也国祚数百年,那么王世充的“纳谏”和窦建德的“节俭”,是不是也会被史料大书特书?
一般来说,历史题材的演义小说,多多少少都是要以史书为依据的,比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,主要人物都是在史书中真实存在的,隋唐英雄系列小说也是如此,瓦岗英雄更是在史书中多有记载,所以《说唐全传》特意描述单雄信、罗成在与秦琼结拜时刺臂不出血,也是大有深意的。
说单雄信是青龙星君、罗成是白虎星君,这肯定没有历史依据,而是神话色彩浓厚的演绎,但他们刺臂不出血,却显然是“歃血为盟”没有成功,也就是说,他们并不算秦琼真正的“金兰兄弟”。
秦琼有没有跟单雄信罗成等三十八人义结金兰,他们之间是仇敌还是朋友,以不同的史料和小说为依据,肯定会得出不同的结论,咱们今天最后只讨论两个问题:在您看来,贾柳楼结拜时刺臂不出血的单雄信和罗成,哪一位更讲义气?如果您穿越到隋末唐初,也恰好出现在贾柳楼,最愿意跟哪位英雄结义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